/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教学教研

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

作者:李珊珊
来源: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  发布时间:2016-01-25

【摘要】:从80年代开始,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研究的对象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讨,探讨了如何有效操作和判断小组合作,分析了如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全员性,积极性,充分性,并提出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的策略,以全面提高中学教学效率。

【关键词】: 小组合作 操作与判断 合作文化 必要性

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,促进学生互助合作,共同达成教学目标,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与活动。《英语课程标准》指出: “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是教学中应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,促使学生互相学习、互相帮助,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,创新合作模式,培养合作精神。”当前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,因此,小组合作有效性是决定一节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。

我们想要在课堂上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,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:什么样的小组合作算是有效或是高效的? 本文将围绕小组合作的四个特征“必要性,全员性,积极性和充分性”进行阐述。

一、小组合作内容的必要性是小组合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,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

(一)何为必要性?

就是对预设的合作任务是否有必要合作解决进行判断。有探究价值的题目,才可进行小组合作,否则就可能是形式化、低效的小组合作。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的时候,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:这类题目有必要合作解决吗?

(二)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小组合作。

1.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能力解决的基础性质的知识。

2.重,难点知识。

3.学生或者老师提出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。

4.学生学习时出现思维障碍无法排除或者意见分歧较大时。

5.进行知识总结或者探索知识规律时。

6.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。

我们在把握以上要点的同时,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例如,某中学教师在讲第九章 第二节 巴西 (第3课时) 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这一课时,最后有一个七嘴八舌(开发或是保护)环节,当教师说出小组合作问题:对于雨林,是开发或是保护?时,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是保护。这是为什么呢?如果这样,还用讨论吗?本人认为全无必要,原因在于第一,程序安排暗示了答案。小组讨论,对待雨林,是开发或是保护是放在巴西政府拯救计划的后面的。第二,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缺少难度。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本环节的教学目标,设计更有探究性的题目,例如:1.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开发与保护! 2.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如何,是否是截然的对立等。这样不就符合了合作的必要性吗?

总之,在你要设计进行小组合作,备课的时候,你应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内容是否适合小组合作。

二.合作文化是小组合作的灵魂,是解决合作有效性其他三个问题的内在基础。

(一)什么是合作文化。

合作文化又叫积极互赖。所谓积极互赖指的是一种合作的意识或心理倾向,是不同学习者认识到个体的成功有赖于他人或整个小组的成功,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必须互相合作。若他人或小组失败,自己也就失败,使大家认识并体验到自己与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,在潜意识中要形成“组,集体”的概念。学生要懂得合作的规矩与程序,参与合作的积极性,自觉性,意识要强烈,自觉形成为小组服务的意识与态度,它是小组合作的最核心力量。

(二)如何感知合作文化。

合作文化可以从合作的现场感受出来,例如我们观看了某中学英语课堂的视频,本节课合作文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(1)合作的时候,全体学生站立,小组聚在一起讨论。(2)问题合作,讨论完就坐下。(3)教师看到全坐下来,就意味着合作结束了。(4)小组合作的内部,组长与组员的积极性与责任,暂时看不出来。其中(1)(2)(3)三个方面,是在合作前教师组织,培养的结果。合作文化的形成,要在合作前与合作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培养。

(三)发现并解决小组合作的不足有助于合作文化的形成。

本视频中小组合作存在三点不足:

(1)合作讨论结束,没有以小组为单元进行交流。

(2)没有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,不便于竞争,激励与合作文化的形成;淡化了“组的概念或集体意识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。这种现象比较普遍,为何说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呢?从合作定义看,何为小组合作?小组合作的定义: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,系统利用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互动,促进学生的学习,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,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————裴娣娜。这个定义体现出了小组合作的特点与要求:小组合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教学活动,它意味着不仅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助学习活动,合作结束,还要以小组为单元进行合作结果的展示,交流与评价,以了解合作的效果,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。

(3)小组合作结束后评价个体不评价组织是个典型现象。小组合作后,没有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评价,淡化了“组”的概念,没有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,不便于竞争,激励与合作文化的形成,淡化了“组的概念”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。所以,反馈评价应以小组为单位,个人为辅,多说整体,少说个人,这样才易形成与培养合作文化。

(四).怎样培养合作文化。

合作文化的培养需要贯穿于课上课下,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需要教师有目的,有意识的去培养。下面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:

(1)创设组名, 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,创设富有个性,积极向上,朝气逢勃的组名,以表达全组同学的理想或誓言,使本学习小组互相鼓励,奋发向上,团结协作。组名可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,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商议,但一定要获得全体组员的认可。如:放飞理想,雏鹰展翅,永不言败等。

(2)形成组调,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,警句或者格言,形成自己的组调,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,增强小组的凝聚力。如;“进学致和,行方思远”。“做更好的自己”等。

(3)制定组规,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组规,主要针对课堂中的自主学习(课前准备,独立学习,小组交流,全班展示)与课外的自我管理(遵规守纪,行为习惯)制定,组规最好要具体简洁,明确规定哪些必须做到,哪些坚决不能做,大家讨论,共同制定,互相监督,全员执行。针对我们任课教师而言,每次上课,如果有小组合作,应以“教师要求来代替合作文化,明确每个成员的个人责任,在小组合作前进行培训,动员。我们可做三方面的工作:(1)培养,培训组长。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,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,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。(2)发动组员。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合作讨论,互相帮助。这个工作,要经常重复,强调。(3)课后对小组参与情况,成员参与情况进行评价,总结。

三.教学过程中,如何实现全员性,积极性,充分性?

在课堂教学中,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全员性,积极性,有效性,还需注意以下几点: 

合作前:小组任务的布置问题 

1.任务要清晰,具体,责任到组。(全员性,充分性)

2.预设任务完成的时间(充分性)

3.全员性语言调动与竞争手段的设置。(全员性,积极性,充分性)

合作中:在合作过程中,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,教师应指导,组织与判断合作时间进度;巡查,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;及时提醒,指导,调控合作时间,流程,确保合作顺利进行;提醒小组长的带领作用。(充分性,全员性)

合作过程中,教师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事事了。相反,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。因为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,随时都会有各种问题发生,教师要随时解决,此外,教师还要监控学生合作的效果。因此,合作过程中,教师要发挥三个作用:1.指导作用。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,为每个小组的合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。比如:学生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,教师要及时点拨,出现方向性错误时,要及时引导。2.组织作用。要认真观察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,发现个别学生,小组合作出现问题,要及时提醒,提出明确的要求,调控合作时间,流程,确保合作顺利进行。3.判断合作的进度。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,合作小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,任务简单时可以简短些,任务复杂时可以长些。合作何时结束,如何判断?必须由教师掌控,如果合作进程判断不准确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:(1)合作任务没有完成而结束合作,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,影响后续教学进行的开展。(2)合作任务已经结束而没有及时结束任务,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。

教师在合作中指导,组织作用的发挥,这里列举五个方面:(1)默观学生如何解决问题(尽量关照到每一个小组)(2)当小组对任务不清楚时,教师需要重新解释,反复说明任务及操作程序。(尽量提前布置好)(3)暂停学生的活动给予师范。(4)表扬合作较好的小组,以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。当然也可以提醒合作不好的个人或小组。(5)当合作进行到一段时间后,教师可以介入到任一小组,询问合作进展情况,以确保学习任务是否完成。

合作后:成果展示,让尽可能多的小组,小组内的成员参与也是对合作精神,责任与意识的培养。常用的展示手段是教师提问与学生自主发言相结合。

1.合作后,怎样组织学生有效的展示成果?

学生的动应贯穿于整节课堂的始终。通过学生的动口、动手、动脑,来展示预习的成果,以达到活跃思维,锻炼勇气,培养能力,塑造人格的目的。展示方式在高效课堂中,单纯的说、做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久而久之,再诱人的课堂也会淡然无味。只有多元化的展示形式才能让平凡的课堂一浪胜过一浪。在展示中,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a、口头展示:概念的形成、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,容量大的内容。b、书面展示:定理的证明,推理、探究的过程、题例的解答等。c、表演肢体语言展示:展示的同学用手势、用表情、用姿态,帮助其说明,增加他表达讲说的内容效果,有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。d、实物模型展示: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,通过学生的展示、比较,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,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。

2.合作后,竞争性,鼓励性评价手段的应用。

其实学生非常在意这种竞争性,鼓励性评价方式,所以合作结束后应给予总结。比如应用了打分这种竞争性评价手段,在合作结束后,应对得分最多的,表现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,以强化优胜者,培养合作精神与意识,很多时候在结尾教师并没有在意对打分结果的总结与利用,这不利于合作文化的培育。教师鼓励性评价运用需要注意的事项:1.小组合作是各小组竞争性打分评价,小组合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,营造学习氛围的有效手段,应该经常性运用。2.以鼓励为主,但不是一味的鼓励,有不足的地方也要指出来。

在新课改的今天,小组合作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,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作为教师要大胆实践课改中的新思想、新理念,从尊重学生、理解学生、发挥学生主动性、创造力的角度出发,把小组合作运用到基础教育广大空间中去,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尊重、学会理解、学会沟通、学会合作与交流。

上一篇:让学生喜爱的教师10条魅力,您有几条

下一篇:2016年第一次教研会生物学科发言稿


联系方式:371-86217733(教务处) 0371-86210122(办公室) 企业邮箱:zzyzgqshiyan@126.com 地址:郑州航空区新港大道与新港八路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北

Copyright @2015 http://www.xinsu360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版权所有 郑州一中国际航空港实验学校